毛泽东诗词全集: 沁园春·长沙1925年秋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问:《沁园春·长沙》这首词,大家认为如何?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注释】
《沁园春•长沙》一词是毛主席作于一九二五年,一九五七年发表于《诗刊》的作品,属于毛主席诗词的开卷之作。
〔长沙〕作者的青年时代,大部分时间在长沙学习和进行革命活动。词中所说的“百侣”和“同学少年”,即指作者一九一四年至一九一八年在长沙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时的革命友好。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湘江〕湖南省的最大河流,源出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海洋山,向东北流贯湖南省东部,经过长沙,北入洞庭湖。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橘子洲〕一名水陆洲,是长沙城西湘江中的一个狭长的小岛,西面靠近著名的风景区岳麓山。
注释:(1)“百侣”“同学少年”指毛主席青年时代于1914至1918年在长沙“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时的革命好友。(2)“橘子洲”指长沙市西湘江中的一个狭长小岛,是长沙市一个著名景点,其西面靠近著名景区岳麓山。(3)“万类霜天竞自由”指众多生灵在深秋静谧环境中自由活动。(4)“谁主沉浮”是毛主席豪气的向天之问,在这军阀混战统治下的中国到底应该由谁来主宰国家的兴衰和人民祸福的命运呢。答案不言而喻是人民。(5)“挥斥”指奔放。(6)“方遒”指强劲。(7)“挥斥方遒”指热情奔放,劲头正盛(8)“击水”词中指游泳;出自毛主席《西行漫记•七古残句》中“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
〔舸(gě戈上)〕大船。
赏析:中国古典诗词写秋大都悲秋,而此词亦写秋但歌秋赞秋。是一首对自由的赞歌,对风华少年意气风华积极投身革命豪迈情怀的赞歌。精读毛主席众诗词秋都是主旋律,似乎对秋天情有独钟。也许是秋的寥廓,苍茫,大气与革命战士的博大胸襟和英雄气概相吻合吧。
〔浅底〕指清澈可见底的水下。《水经注·湘水》引《湘中记》:“湘川清照五六丈,下见底。”
全词诗人爱国,忧国,思心报国的情怀跃然纸上。与古往今来多少仁人志士以身许国一脉相承。气势豪迈,大气磅礴,志存高远。抒发了诗人对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乐观主义精神及终生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同时浸润着对祖国大好河山逐渐沉沦暗淡的忧虑。
〔万类霜天竞自由〕众多动物都在深秋的自然环境中争着自由地活动。
上片写景抒情,通过动静结合,明丽色彩,远近交叉,上下对比等手法写出了诗人“今日故地重游”时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
〔寥廓〕广远空阔。这里用来描写宇宙之大。西汉司马相如《大人赋》:“上寥廓而无天。”
下片情景交融,通过回忆往昔志同道合同学战友一起抨击时政,激浊扬清,藐视黑暗统治之军阀如粪土写出了诗人“昔日胜游”时不畏强权,不惧牺牲积极投身革命的英雄气概。
〔谁主沉浮〕由上文的俯看游鱼,仰看飞鹰,纳闷地寻思(“怅”)究竟是谁主宰着世间万物的升沉起伏。这句问话在这里可以理解为:在这军阀统治下的中国,到底应该由谁来主宰国家兴衰和人民祸福的命运呢?
下片“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激情昂扬回答了上片“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之天问。上下照应真是“千古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读之思之余犹难尽,回味无穷。其艺术水平堪与《沁园春•雪》媲美。您说呢。
〔挥斥方遒(qiú求)〕挥斥,奔放。《庄子·田子方》:“挥斥八极”。郭象注:“挥斥,犹纵放也。”遒,强劲。挥斥方遒,是说热情奔放,劲头正足。
独立寒秋,
〔击水〕作者自注:“击水:游泳。那时初学,盛夏水涨,几死者数,一群人终于坚持,直到隆冬,犹在江中。当时有一篇诗,都忘记了,只记得两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
湘江北去,
【题解】
橘子洲头。
一九二五年秋,湖南省长赵恒惕再次通缉毛泽东。毛离开长沙去广州,这首词大概是离长沙时所作。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携来百侶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